HerStory

欢迎来到我的后花园

3816578:

[扯淡光学简史] 启蒙时期 1900 之前,探索时期到 1930 左右(德国光学这时候开始超过英国),之后到 1950 左右是发展时期,从 1950 年左右光学发展黄金时期开始讲(日本还处在探索时期, 赶着镧玻璃浪潮模仿德国设计重新计算, 结果也没玩出什么鬼, 那时候日本值得一提的设计一只手能数过来), 德国就讲讲仅 135 领域的徕卡蔡司吧,最典型;黄金时期的镜头,看看做工就懂光学不用提了 ... 遗憾的是,50-60 年代蔡司投入牛眼,后来血本无归元气大伤(思考题:福伦达怎么死的),反倒是徕卡凭借着 M 越来越好,后来推出 R,那时候也还行吧撑了不少年(最终越卖越贵,尤其是 90 年代换第三代设计师之后闭关修炼制造的一堆天价头,加速了 R 系的死亡),60-70 年代日本进入黄金时期,那时候王者也就是后来说的 Pentax,日系都还不错,日系黄金时期和德系黄金时期的区别是,德国黄金时期是先进的设计和先进的玻璃第一批同时应用在镜头上,日系的黄金时期主要是走功能性价比打开市场,获得的优势和资本进一步扩大市场,所以德系大厂都死得很惨,反倒是一直都是小厂做旁轴的徕卡在龟速发展;这个 60-80 年代,蔡司谨慎多了,不堆料了全吃设计,还合作京瓷 Yashica 日本造,这里我就不讲经典镜头 CY514 的故事了,这个故事一讲都明白蔡司的 NB 了;七八十年代那段时间和之后, 尼康佳能等日系普及自动化系统越来越强,德国蔡司还是有野心的,单反 N 系列,还有旁轴 G 系列,Ikon ZM 等等都不是特别成功,N 系列是彻底失败 ... 后来这些都停了,就做做镜头吧,电子做不过日本,做得过也卖不过,何必呢,再后来摄影镜头已经不是蔡司主要部分了,是的,以摄影镜头起家的蔡司,现在摄影镜头已经不是主要部门了,直到最近和索尼打得火热,这部门又有强势回归的趋势 / 传统老厂对非球和特殊玻璃应用都比较保守,哪怕是尼康佳能(我觉得都是适马搞的鬼,后面说),因为非球对球差的矫正是牺牲镜头艺术表现的,总所周知光学设计是妥协的艺术,全像圈都锐那叫工业镜头不叫摄影镜头 ... ZEZF 沿袭 CY 设计鲜有修改,CY21 是 CY 末期设计堆了些料素质很高,新蔡开始堆料是从 ZEZF 252 开始的(个人觉得),后面蔡司的头普遍都有料了,投入到圈钱 Cash Flow 中 /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德国就已经把光学设计规范和路线给定调了,现在的新镜头和老镜头只是设计思路上的区别,在技术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本质提高,非球也不是新鲜玩意,只是在早期摄影头上用不多,摄影属于民用领域重视氛围感的重建,思路转变成高反差高锐度的设计,你会发现所有新镜头都倾向于同化 / 其中高反差优化弱化极限分辨率是从 DR 下一代的 502 开始作为标准的,后续经历了 Takumar 类 Ultron 型双高斯改良, 高折射玻璃普遍应用,直到最后的非球等,非球和伪 APO 是适马掀起的浪,做广角非球, 吹 APO 和特殊玻璃 (真相是早期适马既不是 APO, 特殊玻璃也不特殊),但是市场被搞得,不吹吹就不舒服似的 / 90 年代之后的十多年经历了一个大事叫环保玻璃化,对光学设计影响很大,这十多年摄影光学的发展进步就是用环保玻璃做出非环保玻璃镜头的素质 [Erwin 用 FD/EF 镜头举例论证],前面说过了上个世纪德国就已经把光学设计规范和路线给定调了,所以这后面的年份就是用着计算机辅助计算和更高折射玻璃的发展,落实到高反差的思路上罢了,所以我说没有任何本质提高 / 新镜头越来越趋向同化,现在我对新出的镜头,都没什么多大兴趣,就是锐一点,不锐一点,锐度只是一个最普通的指标,要知道做锐度,我国就不差,还便宜,只不过太便宜舍不得用玻璃罢了,色彩一团糟,人们不关心啊,锐就好一眼就能看到,色彩怎么体验说不定还怪相机呢;评判新镜头我反倒看看色散什么的,比较反映设计师的态度和镜头设计的档次




Chiphell 讨论有感,写了一大段那个印战贴比较敏感没审核通过,发这里了 

评论
热度(19)
©HerStory | Powered by LOFTER